中介机构摘“官帽” 转型一年独闯市场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2014-03-19 08:43:00
从跟政府部门“搭伙过日子”到“独闯市场”,天平公司最难时业务量少了三分之二,但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也慢慢有了底气
□ 本报记者 杨 鹏 张宇鸿 本报通讯员 付 刚 王德胜
从2012年8月开始,德州对全市212家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清理,77家挂靠政府部门的被摘除“官帽”,37名县处级以上兼职干部从中“退位”。一年多来,摘除“官帽”的中介组织生存情况如何?中介行业整体情况又有何变化?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习惯了‘衣来伸手’的社会组织脱钩后,从跟政府部门‘搭伙过日子’到‘独闯市场’,肯定有阵痛期,甚至会不适应市场竞争倒掉一批。”德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子玉表示。
事实上,也确有部分中介组织因为难以维系,在脱钩后主动注销。但更多的中介机构,还是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天平就是其中一例。
“原来天平到了节假日一准不上班,一个双休日我们就得多等两天。如今跟换了个公司似的,服务主动热情多了。打电话过去咨询个事儿,说不明白他们马上就上门来讲解。”
3月14日,德州金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敬涛向记者描述的这个公司,是天平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它原来就是一家顶着“官帽”的中介。2名住建局工作人员出资该公司,全市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都由它审查。2013年初,在德州市的整顿中,公司被彻底摘掉了“官帽”。
“一年时间没缓过劲儿来。”现任天平公司总经理张磊感慨。先前有“婆婆”罩着,别的公司进不了德州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的天平公司“不愁吃喝,想干多少是多少”。脱钩后,同类公司出现几十家。“竞争太激烈了,要活儿很难。”张磊坦言,“最难的时候,业务量减少了三分之二,都发不出工资。”
残酷的现实迫使天平公司不得不自谋生路,成立了专门营销团队开发市场。目前,该公司业务量约占德州中心城区三成。“原来都是客户求着公司,现在要主动去求客户。僧多粥少,同行都压价,现在一个项目的收费也比原来减少一半还不止。”张磊说,虽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天平公司仍处于微利水平。
生存是困难了,但脱钩也带来了不少好处。“最明显的,是用人有了自主权。”张磊说,“需要什么人就进什么人,不像原来得请示。”脱钩后,该公司原有公职人员全部退出,“不必养闲人,谁能创造效益,我就用谁。”张磊说。公司补充招聘了一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资质提高了一级。山东德建集团二建分公司经理王建民与天平公司打了三年多交道,而自打该公司与其主管部门脱钩,令王建民感觉“判若两人”。“标书制作、图纸答疑,以往给答复至少需要四五天,现在只要一两天。”他说。
“社会组织脱钩参与市场竞争,对社会、百姓、国家都是好事。”刘子玉认为。一是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大家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二是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减少权力寻租机会,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摘“官帽”,一年没缓过劲——一家脱钩中介的转型之路
责任编辑:李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