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日照周边你不知道的事汇总 > 往期回顾
大口尊成为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莒县寺崮山秋分日出景象
日照出土的大口尊登上历史课本
专家们考察陵阳河遗址
编者按:在日照及周边,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和故事。它们或因地处偏远,或因不起眼,或因不被关注,而淡出人们的视线。2014年8月19日,恰逢日照大众网建站4周年之际,本网推出《日照周边你不知道的事》栏目,记者将探访这些地方,揭秘它们的面纱,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的存在。
大众网日照11月24日讯(记者 崔维成)50多年前,一场暴雨将日照市莒县陵阳河遗址“洗”了一遍,随后三个炮弹形状的大口尊(灰陶尊)重见天日。大口尊上刻画的图画被认定为比甲骨文更早的原始文字,中国文明史随之被上推1500年,莒县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文字“发源地”。
暴雨冲出仨“炮弹” 将中国文明史上推千余年
1960年,春旱,莒县连续46天无雨。到了夏季,暴雨普降,山洪暴发,陵阳河遗址局部再次遭受暴雨。莒县文化馆的苏兆庆接到陵阳乡文书赵明禄打来的电话,“河崖里又冲出三个‘大炮弹’来……”苏兆庆立刻赶到现场,发现河水冲出来的器物呈筒形,下部尖,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壁厚3厘米,“还真是炮弹形状”。随后,以器物形状和其上刻画的图画,分别称这三件文物为“锛”、“斧”和“日月山”的“大炮弹”。
1960年,苏兆庆带着这三个“炮弹”进京参加展览,其中两个用绳子拴着,背在他右肩上,胸前一个,后背一个,左手再提一个,右手还拿着车票和随身物品,就这么上下汽车和火车。后来提及此事,学界人都感到后怕。苏兆庆回忆说,自己当时敢这么干,是因为不知道这三件文物的价值。
仨“炮弹”在出国和在京展览期间,引起了重大关注。众多教授及古文字学家纷纷撰文,诠释“炮弹”上的图画,释“日月山”图案为“旦”字,此外“斧为钺”,“锛为金”,被证明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按照文字是文明史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说法,中国文明史就被足足上推了千余年。也是在这之后,乱叫了近20年的“炮弹”有了正式的名字——“大口尊”。
“大口尊”被载入中学历史课本 遗憾没提及日照
2014年9月,莒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发现,在陵阳河出土的大口尊上的刻画符号“日云山”(“日月山”后被更多专家认定为日云山),被七年级《中国历史》课本(第41页)采用,并确定为原始文字。“这标志着莒县无可争辩成为中国文字发源地。”莒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说。
有些遗憾的是,课本上大口尊出土地点只写了“山东”二字,没有提及详细地点。有的历史老师会在讲解此章节时告诉学生具体出土地点,有的则没有涉及,导致就连莒县的不少中学生都不知道这个大口尊就在当地出土。“要是出土地点能加上‘日照市莒县’或者‘莒县’就好了,这样更多的学生就能知道此事了。”莒县县政府党组成员、莒文化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刘维勋说,他们已向上级反映了此事。
目前,仨“大炮弹”均放在莒州博物馆,其中刻有“日云山”图画的大口尊被称为“镇馆之宝”,市民可免费进去观看。
寺崮山秋分日再现五千年前“日云山”景观
今年9月23日,秋分,为了验证“日云山”这一景观,莒文化研究院三名工作人员来到莒县陵阳镇东南方的寺崮山脚下,观看日出。早5点16分,寺崮山山峰出现几缕灰黑色云彩,逐渐变成一抹红霞。6点整,太阳在耀眼的光芒中终于露出半边金身。6点6分,太阳越来越高,一缕缕彩云环绕周围,太阳光线变得柔和,不再刺眼。6点44分,画面中,上边是一轮红日,中间云气蒸腾,下边是寺崮山五个山峰,就像大口尊上刻画的图画一样。至此,五千前莒地秋分日出景象“日云山”再现。
经专家考证,在五千年前,鲁东南有个强大的莒氏部落,陵阳河是莒部落的核心地带,莒部落是东夷部落代表,有辉煌的古代文明。每至春分、秋分,莒部落举行祭祀仪式,将刻有“日云山”的大口尊至于祭台崇拜祭祀日出,同事昭告百姓,进行播种和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