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日照·海边旧事(十七)——过年·春节忆旧
整理/田文阁
小时候,就盼望着过春节(那时称过年),主要贪图热闹。进入腊月后,好像都是在做节前准备。
涛雒镇平时每逢十遇五有集市,春节前集市的规模更大,称为山集。在城南门外和东门外之间的广场上,只见人山人海,叫卖声、吆喝声混杂在一起,嗡嗡隆隆,形成一巨大声浪,坐在家中就可听到,有卖肉卖鱼卖鸡的,以及卖布匹、日用百货的,各按行业分列成行。
但我最感兴趣的是鞭炮烟花,这一行当一直延续到正月初。
那时,父母对此并不感兴趣。买鞭炮的事就交给我和二弟,每年要买三挂长鞭。腊月二十三送灶王,辞岁及年除夕之夜均需燃放炮仗。其中,除夕夜最为隆重,至少要点燃3000头的。此外,还买滴滴金、朵子花(用泥做成窝头状,内置火药,外露一芯,用香点燃后,可放出焰火)、起花(在芦杆上缚一装有火药的纸筒,点燃后可冲天而起,并放出焰火)、三夜明(点燃后,冲天而起,发出白色亮光)、二踢脚等。
另外,在北大街还有卖文房四宝及石印本的鼓词、黄历等文化用品。做这一行当的多是从鲁北潍县、即墨等县来的商人,形成流动的商业群体,由北而下,在集镇上摆摊列市,进行买卖。至腊月正好赶至涛雒,活动三天,不知是继续南下,还是到此为止返回原处。我记得有一卖毛笔的,每年都来,笔上刻有羊毛大楷、羊毛小楷、即墨郑书春制字样,每年柜上都要买他几封。我父亲喜欢用羊毛的,我不喜欢,因它太软,我喜欢狼毫的。
在山集上,还可以买爆竹(从南方用帆船运来将其捆在一起的竹枝)、摇钱树(带叶子的竹子)、红蜡烛和香等过年用品。
进入腊月后,各商号都要准备写春联(家乡称为写对子),首先需要研墨,它是用一圆形木块,在其底部可以镶嵌六块墨锭(一般是安徽太华秋牌),木块上连一转轴,放在一瓦盆内,转轴通过一木架将其位置固定好,由另一拐柄操纵转轴,墨锭在注入清水的瓦盆内旋转研磨。家中大人小孩没事时,就坐下研墨,我家写春联用的墨汁总得四五瓦盆始够用。春联约在腊月二十五前后完成,均需请书法较好的人写,给我家写春联的多是斜对门的陈老八(他行八,我们称他为八叔)。我家柜房大门上每年均写为“大道生财,厚德载福”。二门上写的是“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学屋院门上写的是“凤鸣春日晓,龙化海云高”。西屋门上写的是“平安即是福,和乐便为春”。炕头上贴的是“神清梦稳”。灶王爷像的两旁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总之,都是些吉祥美好的话语。
除夕那天,各门各户都贴好春联。父亲带着我们到街上去看,只见红光照人,气象一新。回家后,父亲让我们评价谁家的春联字写得好。最后父亲说,他认为还是尹春坡的字写得俊秀挺拔,比较出色。这尹春坡也是张家厫头人,和我是平辈。
到了腊月二十五六,家中都在蒸干粮,备好一个月的主食。有饽饽、发团(用大米粉发酵制成)、年糕等,都是用八仞锅放在大蒸屉里蒸,烧的是黍柴、豆秸。
这几天,我的二位母亲及我们称为贾大姐的佣人从早忙到晚,不得休息。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这一个月内就不吃煎饼了。但我最不爱吃发团,因为它有点酸味。
年除夕这一天,我们兄弟都兴奋不已,起床后,均换上新衣(也就是一件蓝布大褂、一条黑布裤子、新鞋、新袜。除了袜子是买的外,其它都是母亲做的)。吃罢来年饭(即用大米做的米饭,留一部分放在一黑瓷盆中突出呈馒头状,上插红枣及新红竹筷子,放置起来,以备过年后再食用),我和我二弟忙着布置堂屋,在正中墙上悬挂财神爷,桌子及椅子各披上彩绣的桌围及椅围。在方桌上摆上供品及香炉和烛台,香炉用红纸在上面封平,烛台上插上高高的红烛。在各个房屋的门口两旁各悬挂黑瓷香炉。挑选10厘米长,直径约2~3厘米的木炭条,用红纸在中间裹成一圈,放在门转石(承门的石条)上,即所谓拦门,其意为阻拦外邪入侵。把摇钱树拴上铃铛,树在院子里。这一切就绪后,我们的工作就算告一段落。
在这里有一段插曲,大约在1934年除夕,我三弟约四岁的样子,他在院子中磨砖面,用纸包起来,吆喝说“卖药了,卖药了”,不慎摔倒在月台的石阶上,将头碰破。那时,镇上有一西医诊所名叫聂震方诊所,父亲忙抱起他去该诊所包扎。回来后竟高烧昏睡不醒,一家人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可是到了“发纸”的时候,我三弟竟爬了起来,烧也退了,人也醒了。于是,一家人又反忧为喜,打起精神过年。至今在三弟的前额上,还残留那时的伤疤。
从除夕日到大年初一,我母亲就告诫我们说,从今天起百神下界,说话要小声细气,不要喧闹,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那是最为禁忌的。所以,这一天显得特别静谧,有一种严肃神秘的感觉。
晚饭后,母亲们准备包饺子,我们兄弟三人和佣人都在准备守岁。那时,我三弟尚小,不一会就自行去睡觉了。我们三人都聚在前堂屋里(前堂屋亦即学屋,平时作为商业活动的会客室,有一单独小院,院中种有牡丹、芍药、玫瑰、玉簪,还有一棵黄杨树及葡萄棚)。
我家佣人叫张守愚,那时他不过二十岁,是潘家洼人。他在我家主要工作是挑水和扫院子,因为涛雒的井水都是漤水,即略带咸味,不能饮用,吃的水需从西门外两华里的水井中汲取。他平日很老实,不多言语,但这一晚却显得很开朗,向我们讲述在潘家洼的一些事,如夏天遇见狼怎么办,他说狗怕蹲狼怕抱,当狗来咬时,你一蹲它就跑开,认为你捡东西打它;遇见狼时,做抡抱的姿势,它也害怕而退缩。狗怕蹲的经验,我倒是有不少体验,那时在农村经常遇见狗,见到生人,除狂吠外,有的还会咬人,这时你千万不能跑,你赶快蹲下,做捡物状,狗真的会退避三舍。他还讲黄鼠狼偷鸡的故事,听起来非常开心。
我们除了讲故事,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我们学着喝酒,平时大人是禁止我们喝酒的,今天因为是过年,所以开了禁。但是,喝的不是烧酒,而是自家酿造的米酒,有点酒味和甜味,吃的小菜有煮花生豆、肉皮冻等。
我们边喝边聊,不觉午夜将至。这时,大门外响起了送财神的声音。
所谓送财神,是一些乞丐们在这夜里到涛雒各商号门前,连说带唱,都是从老一代乞丐流传下来,也有的是现编现唱的。
在这里插一段与过年送财神无关的事,例如在张家厫头村有一称作“吵吧山”的乞丐头子,按日照县土语这“吵吧”亦即愚鲁而带傻气的人。他很有才情,能即兴编唱。在1937年冬季,我全家为避日寇飞机轰炸,逃难到老家去,见到了他。他收了四五个徒弟,我曾请他编一段说唱,他于是就指着一只狗说:“小巴狗真奇怪,翻穿皮袄毛朝外,见了财主它不咬,见了穷人使厉害。”
年除夕之夜,他就带着他的徒弟到涛雒送财神。我还记得其中一两套,如“送财神来了。财神进大门,步步踏金银,左边摇钱树,右边聚宝盆。财神落了座,银钱一大垛。快打发,快打发,起楼盖瓦屋。快拿快拿,金子蛤蟆往家爬”。这时,你就得把准备好的铜板五个或十个的打发他们。有时他们嫌少,就另唱一段,一直到满足为止。不过,他们见我们是小孩,也就不纠缠了。这一活动一直到午夜两点左右,即到“发纸”时为止。
在这期间,还从门缝中收到资财较雄厚的商号用红色电光纸(一种光亮而厚实的纸)印制的贺年卡,中间大字印着“恭贺新禧”,左下角印着“×××商号全体同仁恭贺”字样。这一夜,可以收到四五十份。
接近两点时,从远处传来了鞭炮声,此刻心情特别激动与紧张,迎接新年的时刻到了。一会的功夫,远处、近处,鞭炮声噼噼啪啪,间杂雷子(一种声音特别大的炮仗)声不绝于耳。这时,我赶紧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燃放,张守愚把爆竹也点燃了,我二弟摇起了摇钱树,上面的铃铛也奏起了叮铃、叮铃的声响,我母亲在院中燃起了黄表纸,说是供天地。供桌上点燃了红烛,香炉里插满了香。一时间院子里鞭炮声、爆竹声、铃铛声响成一片,屋内香烟缭绕,屋外火光通明,这种气氛,这种声势确实令人激动。我们也赶快跪在财神像前磕头,当时也并非祈求发财,只是履行一种例行的仪式吧。至此,算完成了辞旧迎新的过程,揭开了新的一页,增长了一岁。我父亲好似对此不感兴趣,任由我们摆布,他自睡他的大觉,让小人们热闹,他也就感同身受了。
初一那天,便是称为磕头的拜年活动。可能早年间,晚辈给长辈拜年,真的跪下磕头,后来逐渐革除了这种繁文缛节。我们去的人家首先是对门的干爹、干娘家,然后到北面里“北行”我大母亲的堂兄,我们称之为六舅家中。由于这些人家都较贫寒,似乎未收到多少守岁钱。
过完年后,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在家乡,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一连三天都进行一些民间游乐活动,如龙灯、高跷、旱船,还有打扮成戏曲中人物,有的扮作神仙鬼怪、虾兵蟹将,走街串巷,吸引人群。到了十五那天晚上,活动进行到高潮,每当一演出队到达某一商号门前时,商号中人就点燃一串鞭炮迎接,演出队须在其门前演出,尤其是高跷、旱船,都有乐队伴奏唱一段俚歌小调,其中女子均由男性装扮,唱起来吱吱叽叽,很不好听,但乐队中有的将一瓷碟擎在手中,用一竹筷敲打其边缘,发出节奏清脆的乐声,很是悦耳。龙灯队则由锣鼓伴奏,敲打起有节奏的鼓点,并有一红色珠球前导,引导长龙翻转腾挪,演出所谓的“龙戏珠”的传说。
由于商号比邻皆是,在每一商号门前均需演上一遍,使商号应接不暇,演出队也拥挤不堪,常常使一条街道壅塞不前。演出队演完之后,商号便拿出一封钱(至少25枚铜元)作为犒赏,资本雄厚的商号也有犒赏银元的。在商号门前还摆好桌子,上置茶水、点心之类,供演出人员食用。商号大门两边的墙上分别悬挂用木架做成的灯笼。此木架分为四层,可点4根蜡烛,外糊红纸,上书对联。门的正上方墙上同样悬挂此样灯笼,照耀如同白日。
是夜,锣鼓声、鞭炮声加上各式各样的烟花,真是火树银花、万人空巷,其热闹景象虽远远比不上如《水浒传》所描绘的北京大名府过元宵节那种盛况,但在这区区小镇,其欢腾的景象也算是我经历过最热闹的事了。
但到了1937年日寇入侵,爆发了抗日战争,连年战争,硝烟弥漫,这景象也就一去不复返。这也好像北宋宣和、靖康年间人们在欢庆节日、纸醉金迷之时,却忘记大敌当前,觊觎在侧,不几年,金兵南下,不仅生灵遭到涂炭,而崇楼峻阁也灰飞烟灭,如寻昔日繁华,只能从书本上找了。
田文阁注:选自
--堂叔父尹志伊(字莘农),上世纪前半叶称山东德医派第一把交椅。创立山东省立医专(即后为山东医科大学),第一任校长;创立青岛市立医院,第一任院长。上世纪20年代,日照县黑热病流行,染病儿童死亡率很高。他万分焦急,引进“锑制剂”治疗,大面积地遏制了此病的蔓延。
--堂叔父尹景伊(字希农),1924年末由恽代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同济大学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1925年春,党组织决定让尹景伊回山东担任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5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尚未赴青岛的尹景伊按照恽代英同作为示威游行的副大队长,率领、指挥工人学生游行队伍到租界示威请愿,因掩护队友遭英国巡捕枪杀,壮烈牺牲,成为建党初期我省牺牲最早、年纪最轻、职务最高的团的领导干部。
--叔父尹朴斋,1949年前《青岛时报》社长,后赴台湾。“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写了一篇《西安半月记》。尹朴斋找到这本册子秘密抄录,等到中央社发表消息准备公开发表时,《青岛时报》立即以3个整版刊出,在全国轰动一时。
--父亲尹健一,儒商,文物收藏家。1957年,将其收藏的一件大玉琮,由张传玺陪同,经沈从文先生鉴定,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即著名的“良渚大玉琮”。
前些年,应笔者之邀,
2013年,尹永诜先生逝世,享年90岁。
在此,选摘乡贤前辈大作片段,并作简单文字编校,刊发如此,谨致无比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