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磅专题 > 日照周边你不知道的事汇总 > 往期回顾
祠内的丁公画像
79岁的石祠守护人丁金明
古祠坐落于九仙山下
石祠全用石头垒成
庭院正面
编者按:在日照及周边,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和故事。它们因多处于村落之中,不为外人所知。2014年8月19日,恰逢日照大众网建站4周年之际,本网记者开始探访这些地方,并推出《日照周边你不知道的事》栏目,揭秘它们的面纱,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们的故事。
大众网日照9月25日讯(记者 李佩强 崔维成)《金瓶梅》,中国第一部由文人原创的市井小说,被称为旷世奇书。而化名为“兰陵笑笑生”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是个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该书作者是曾隐居日照九仙山脚下的明代文人丁惟宁。25日,记者探访了400年前丁惟宁生活过的地方。
寻迹:古祠今尚在,周边杂草生
25日上午,记者驱车从日照新市区赶赴五莲县,寻找丁惟宁留下的足迹。30分钟后,一个小山村出现在眼前,村民们在忙着晾晒刚收获的玉米和花生。“丁公祠怎么走?”记者向一位大爷问路。“来看丁公的啊。沿着这条路直走,看到一棵银杏树就到了。”大爷给记者指路时,露出了满脸的自豪感。
这个山村名叫丁家楼子村,位于五莲县九仙山风景区东南麓。在村东南头显眼的位置,一处略显古老的庭院与周边的房屋不太搭调。“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丁公石祠”,一块黑色的石碑印证着这座庭院有一个不平凡的“出身”。
庭院的南门是一座牌坊,宽3.35米,高5.78米,南面刻有“仰止坊”三个大字,北面刻着“山高水长”。来到牌坊下,院内的石祠就印入眼帘。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一门三窗,东西长9米,南北宽5米,门楣之上刻“柱史丁公祠”五字。
此时,住在石祠西侧的守祠人丁金明打开了石祠的木门。一进门,迎面看到的是挂在正中间的丁惟宁画像,画像上方的墙壁上刻着“羲皇上人”四字,已经泛白。画像的两侧挂着一幅较新的对联:“一部金瓶梅,千古丁公祠”。祠内有四根大石柱,墙壁上有碑刻8块,据传是在石祠建成后嵌入墙壁的。
石祠的四周长满了杂草,几十棵树围在院墙内,像是在守护院子的“家丁”。
讲述:村民曾常上供 差点被拆掉
据当地史料记载,丁惟宁,字汝安、养静,号少滨,诸城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曾授清苑县令,升四川道监察御史,巡抚直隶。万历十四年(1586年)督饷陕西,授湖广郧襄兵备道副使。因遭诬陷,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一月辞官归里,隐居九仙山,殁后敕授文林郎,诰授中宪大夫。丁惟宁有六子,以长子耀斗和五子耀亢负有才名,丁耀亢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惟宁退归乡里后,“性好山水,游九仙山乐之”,在丁家楼子村建九仙山别业,教子侄课读,寄情山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其长子丁耀斗在此建石室三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丁惟宁卒。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迎惟宁神主入石祠,并在石祠南建仰止坊。
谈起丁惟宁,79岁的丁金明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他是第七世,我是第十九世。”丁金明说,村中半数人姓丁,很多都是丁惟宁的后人。
丁金明小时候,老人就给他讲丁公及石祠的故事。建石祠用的石头都是从附近山上搬下来的,当时在雕刻那四根石柱的时候,由于石头比较坚硬,工人们都不愿意接这个活。后来,建祠者出了高价:每从石柱上刻出一升石渣就给一斗钱。克服了种种困难,石祠终于建成。
据丁金明回忆,在小时候,每逢清明等节日,村民都会准备四盘四碗,供奉丁公,同时还要放鞭炮。不过这个仪式已经在几十年前就取消了。后来,石祠从被作为仓库,南方人在里边印报纸。在文革期间,石祠差点被拆掉。
如今,当地村民已很少去石祠,只有一些儿童在周边玩耍。但每年都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去,丁金明都会给打开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