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大山小镇尝到“体育改变社会”甜头

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16-05-16 13:39:00

  长两米、重75公斤,铁路养路工司奎超和另一名工友扛着这样一根枕木,从巴山工务车间的水泥篮球场一端起跑,绕过一根障碍杆,再折返回起点,这算完成了一组标准动作——“扛枕木”是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的特色项目,“路”是指铁路,“地”是指村社。

  巴山路地运动会被当地人称作“巴山小奥运会”,司奎超不知道“扛枕木”是哪年“入奥”的,毕竟对于这项已经举办了35年的群众体育赛事而言,28岁的他还有点儿年轻。

  2012年,在吉林出生、长大的司奎超,坐火车穿过沿途数不清的隧道,来到全国四大贫困山区之一的秦巴山区。在陕西汉中镇巴县巴山镇的巴山铁路工务车间,司奎超参加了为期7天的铁路职工入职培训。7天后,司奎超主动申请留在巴山,“我听了一个故事,立刻就被震撼了,不想走了”,这个让司奎超决定留下来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1978年,第一批巴山铁路人在这块四面环山的地方扎了根,并从1981年开始自发组织了运动会。多年过去,运动会叫响了巴山镇。

  35年前的“精神自救”

  篮球场边一间“干打垒”平房里,挂着一本1978年的风景画挂历,就是那一年,郑州铁路局从当时的解放军铁道兵手中接管了襄渝铁路,一批青年铁路职工和来自北京、西安等城市的知青进驻了巴山。

  解和平是从汉中市勉县调任到巴山工务指导区的。“这地方在山沟里,我到车站下来一看,黑乎乎啥也看不见,找宿舍就找了半天。”解和平回忆说。这是一个用“前后左右”不足以表达方位的地方,当地人更常用的方位词,是区别山坡高处和低处的“上”和“下”。车站在二三十米高的铁路桥上,职工宿舍位于从半山腰筑起的桥墩下,连接两地的是难以称作“路”的乱石坡。

  解和平原来就住在从右数的第三间平房里,这间平房现在是巴山工务车间的博物馆,里面放着一台印有“奖给劳动模范,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1982”字样的绿色小收音机。小收音机是当时全车间唯一的娱乐工具,尽管“在巴山这地方只能收到1个台,还经常‘滋啦滋啦’地听不清楚”。

  在职工刚刚聚拢的日子里,巴山吃水难,运粮难,没电,更不要提娱乐了。车站每天只有一趟慢车驶过,站在桥上看看过往的乘客,是全车间工人唯一的“精神生活”。这让从大城市过来的青年职工感到格外难熬,“每天下班回来,不少人躲到被子里哭鼻子。”今年73岁的贾耀财说。

  来巴山前,贾耀财在宝成线上工作,爱打篮球的贾耀财看到巴山车间贫瘠的生活环境,决定“精神自救”。贾耀财在桥墩上两米来高处画了一个篮板,中间画个圈当篮筐,用铁道兵留下来的一个篮球对着桥墩练投篮,“开始只有四五个人玩,后来我们把宿舍‘下边’的一个水坑垫平,就成了半个篮球场。”据1988年来到车间的王庭虎回忆,他刚到巴山时,车间用的还是这半个篮球场,“一片烂石滩,摔了跟头很容易受伤,但当时高兴得不得了”。

  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家决定筹划“开一个运动会”。1981年,第一届运动会开始了,比赛的场地就是河滩地上那半个篮球场,器材是以木板搭台、砖头为网的乒乓球桌,坠线头做成的举重“杠铃”。此后,每年一届的巴山运动会就成了职工的盼头,而有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青工们也不像原来那样成天想家了,干活也不再没精打采了,慢慢地也就安下心来了。”贾耀财说。

  运动会连起“路”和“地”

  巴山雄浑的自然山体,构成了工务车间篮球场的天然围墙,31岁的巴山镇活水社区村民陈玉芳,背着两岁的孩子在人群中往里张望——从陈玉芳记事起,每年的运动会都是村里的一次大活动,“我上小学时候就在这儿跳过集体舞,现在轮到孩子们跳了。”陈玉芳说。

  陈玉芳的公公罗启明不知道什么是奥运会,已经68岁的他也记不清第一次看巴山运动会是哪一年,但他认识不少巴山工务车间的职工,“有些年轻的叫不上名字,但看着脸熟。”罗启明指着篮球场说,“都是打球时看的嘛。”

  巴山车间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周围没有围墙,附近的一切体育设施都由铁路职工和当地百姓共用,工务车间的体育器材也是大家共享的资源。“村里有一个唐大爷,今年62岁了,几乎每天都打球。”司奎超说的唐大爷,是还在篮球场上和年轻人一起打球的唐荣全。唐大爷和第一代巴山铁路人同龄,已经和这里的铁路人打了30多年篮球。

  热闹的巴山运动会吸引了当地老乡的目光,规模也逐渐从铁路职工内部辐射到当地的村社、学校、镇政府,运动会由此改名为“巴山路地运动会”。如今,运动会的参赛队伍已经由第一届时的3支扩大到20支,运动员由最初的4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名,观赛的群众也从4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

  “体育”就此成为连接铁路职工与当地百姓的纽带。每年的运动会还有一场捐赠仪式,由铁路系统向巴山中心小学捐赠教学设备。前几年看到村民出入不便,孩子上学走路不安全,巴山铁路职工还修了一座村社通往小镇的“希望”桥。

  巴山线路工区工长王庭虎说,如果遇上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村民都会来帮忙,2000年夏天山洪突发造成山体塌方,襄渝铁路中断,铁路职工紧急抗洪,乡政府组织的百余名村民冒雨投入抢险,在3个小时内恢复了通车,事后,村民谢绝了任何报酬。

  快乐运动带来快乐生活

  30多年来从不间断的路地运动会,不止让巴山人体会到体育的快乐,还参与和见证了巴山的改变。西安铁路局宝鸡工务段职工张浩说,“20年前这地方确实苦,但现在和铁路沿线的其他贫困地区相比,巴山的发展相当好”。

  解和平第一次到巴山时走的那条乱石坡,如今已被铁路职工自己铺就的水泥台阶取代,几幢排列整齐的小楼,也淘汰了当年窗框上钉着牛毛毡的“干打垒”平房,“1987年后有了像样的乒乓球台子,是段上的修配所给做的。后来有了水泥的篮球场,下边河滩上那个就不怎么用了。”解和平说。

  由于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巴山工务车间得到了西安铁路局和陕西省政府的关注。除了篮球场,现在的巴山车间有1张红双喜乒乓球台,1张台球桌,还有很多在城市小区里常见的健身器材。自2011年起,铁路局大规模招工,大批年轻人来到巴山。据司奎超介绍,他们车间所属的安康工务段,每年都会提供一些新的体育器材,运动设施还会根据年轻人的需求不断更新,“我刚来的时候篮板都是破的,现在也换成新的了。2013年还铺了两块塑胶羽毛球场地。此外,车间和下边的工区都有无线网,每天都能用手机看新闻。”司奎超说,“除了运动会,我们平时体育活动也很多,每个月定期举行站区联合活动,有篮球、羽毛球比赛,还有健身舞比赛”。

  和司奎超一样申请留在巴山的外地职工不在少数。2012年,山东姑娘刘玲成为这里第一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工人。虽然和一般市县比起来,巴山的物质条件还很艰苦,“很多东西只能每隔20多天休假时坐火车去安康买”,可这里“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司奎超和同在铁路系统上班的同学打电话时多了一种优越感,“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这里没有什么负面情绪,运动的生活是快乐的。”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李雪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