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新华社:走进安徽特奥足球队

来源:新华社   作者:詹婷婷   2014-07-11 10:07:00

  新华社合肥7月11日体育专电 题:不放弃每一个梦想——走进安徽特奥足球队

  新华社记者詹婷婷

  在巴西足球世界杯吸引全世界目光时,一群特殊的足球选手带着他们奋力拼搏取得的荣誉,静悄悄地回到了故乡——安徽省马鞍山市。

  这12名来自马鞍山特殊教育学校的“足球小将”,最大的21岁,最小的15岁,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有几个孩子还是多重残疾。在6月底举行的2014年全国特奥足球比赛中,他们代表安徽特奥足球队,摘得了银牌。

  记者日前到去采访这支足球队的时候,学校已放暑假。但是,出于对足球的喜欢,队员们还是央求他们的教练、马鞍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高玲玲每周给他们组织几堂训练课。

  1992年,在当地一所小学从事体育教学的高玲玲,受老同学所托,走进了这所特殊学校,成为他们唯一的专职体育老师,一干就是22年。

  曾入选安徽省女足队的高玲玲,期待这些特殊的学生们也能享受足球的快乐。于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学校还没有场地的时候,她就组建了一支足球队。

  可是,智力障碍的孩子们踢足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跟他们沟通很困难,”高玲玲说。“我开始也很着急、很急躁,但是看到他们在碰到足球时那么快乐,就什么气也没有了。”

  为了让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高玲玲设计出种种新鲜的教法,学生一遍听不懂,她就说十遍,说一百遍。上足球训练课时,有的学生不会曲线跑,她就地取材,将足球摆成曲线形状让他们绕着跑。

  21岁的洪敬海从2003年开始跟着高玲玲踢球,2006年开始参加有对抗性的训练,但直到今年,他才知道比赛该踢向哪边的球门。“在之前的比赛中,我就只好站在相应的球门后边,他就知道方向了,”高玲玲说。

  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高玲玲的足球弟子已经换了好几拨,取得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各种荣誉。被称为“高妈妈”的她带领一批又一批弟子享受足球的快乐。

  “智力障碍的孩子,其实自制力要差得多,”高玲玲说。“但是,每次训练时,特别是大赛前的强度训练时,他们虽然很辛苦,却从不喊苦喊累。”

  “特奥足球给了这帮孩子展示自我,接触社会的机会。”高玲玲希望,他们通过足球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15岁的朱旭东,母亲朱明君是位单亲妈妈,她每天要花费单程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送儿子上学。“孩子踢球好几年了,经常参加集体活动,还去各地比赛见识外面的世界,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加阳光、开朗、自信,表达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高玲玲告诉记者,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马鞍山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环境在2008年有了很大改变,学校有了自己的跑道、操场、草皮球场。

  目前,马鞍山市业余足球俱乐部的成员们也成了特奥足球队的陪练。“感谢政府和社会上的好心人们对这帮特殊孩子的关心和爱护,”高玲玲说。“我的学生们现在很幸福,期待更多人能关注其他各地那些热爱足球、热爱运动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世界杯也是这支特奥足球队队员们目前最热衷的训练场下讨论话题。

  “你最喜欢的球队是哪一队?”记者与一位叫马卫建的队员聊天。他是一名孤儿,目前仍生活在福利院。在马鞍山,不知道生父母姓氏的孤儿大多姓马。

  “希腊队”,他说。

  “为什么?”

  “你行我也行。”马卫建笑了。

  这句话是在上海举行的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的主题口号。(完)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王仕瑞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