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巨头密聊刘健案竟纠结是否该公布 或将处罚中能
来源:新浪体育 作者:衅晕衅晕 2014-04-14 12:19:00
记者贾蕾仕北京报道 在“刘健案”整个仲裁过程中,中国足协在细节处理上拖沓暧昧、优柔寡断、不据实发布消息,暴露出其管理水平有限、公信力不足的现实。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几大媒体接连发声质疑,甚至让足协内部都产生不满,只能期望“刘健案”后续处理能够促动足协管理更加专业,更加内行。
1月7日刘健向足协递交仲裁申请,要求裁决刘健以自由身转会到青岛中能俱乐部,按国际足联处理类似事务都秉承对球员职业生涯负责的原则,足协本应该尽快进入处理流程,以免耽误球员踢球,但是足协方面明显动作迟缓。“走程序”让这个仲裁活生生拖到年后,刘健没能赶上今年联赛开始前的注册期,而他也当然没能出现在恒大亚冠报名名单上。3月中旬一切才算正式启动,足协在听取了相关律师的建议后,提出了对合同真伪进行司法鉴定,这时联赛已经开始。但是仲裁委员会给司法鉴定机构送检之前,足协还面临一个原则性问题,那就是司法鉴定属不属于司法介入。
按照国际足联和中国足协章程,足协必须保证遵守《国际足联章程》、《亚足联章程》的规定,不将自己与国际足联、亚足联及其会员协会和俱乐部的任何争议提交法院等司法机构,而只是“同意将争议提交各方认可的仲裁委员会,并接受仲裁委员会的裁决”,这属于足球行业内管理。
其实足协内部有一种主流意见,对青岛中能提供的合同的处理办法非常简单,那就是以“阴阳合同”论处,只要没有备案那就都是不具备仲裁效力的无效合同,这样就十分简单地裁决出刘健归属,而事实证明最后费尽周折恰恰还是得出了这个结果,但是足协却让“刘健案”的裁决拖进入了司法鉴定体系当中。
提交司法鉴定貌似客观,也应该能帮助足协减少仲裁时的麻烦,但是这已经不再是行业管理者正确的处理办法。足协用了一个自己无法掌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结果后遗症不断,甚至让总局和足协领导陷入更加被动。
4月4日足协拿到司法鉴定机构的结论,但是这份结论中,只是证明了“合同上首页签名非刘健本人的、首页为替换页、首页和其他页非一次性、一台打印机打印、签字来自不同签字笔、也非一次性书写”等细节上的问题,这份意见没有就合同真伪给出结论,而足协拿着这份鉴定意见做出裁决,这显然太过棘手。
4月9日下午18时,蔡振华与张剑、于洪臣等几名中心领导在711室开会研究处理刘健案,会议的一个议题竟然是足协处理“刘健案”后要不要对外公布,以及如何对外公布。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可见其压力和紧张程度。在4月11日足协新闻办发布了所谓的新闻通报,但是这份通报模棱两可,即使是在足协已经为刘健发出参赛证的情况下,通报中居然连“刘健是自由身”这样的字样都不敢写,成为足协历史上最受诟病的一次发布。
记者也从足协内部了解到,此案一开始足协还考虑过通过“刘健案”的处理最终达到治理阴阳合同的目的,从而让俱乐部在球员合同管理正规化上迈出一步,其实足协如果最终处理专业的话,这应该是一个可以达成的理想结果,但是事与愿违,最后竟然到了纠结于“要不要对外公布”的程度上。外界的批评和质疑,让足协失去了公信力。
“刘健案”外界容易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其在程序上是一个与广州恒大没有实质关系的案子,刘健提出的是仲裁自己是否是自由身,青岛中能应诉并提出刘健合同,所有关系仅限于刘健与中能之间,在刘健、青岛中能和足协三方关于此事的所有文件当中,连“广州恒大”四个字都没有出现过。遗憾的是,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要求仲裁的刘健和中能,还是对“没有关系”的恒大,足协都毫无权威和控制力可言,除了刘健一直保持沉默外,中能和恒大两家俱乐部在媒体上的均有出招,各种御用记者律师不断出手,两家俱乐部之间的这种博弈,让矛盾无限激化,事态不可收拾。
现在足协一错再错,让刘健案再度成为足协史上的一个污点,这带给足协的反思并不只是球员合同公证等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而应该是足协领导者的专业化决策更为重要。接下来足协还有考验,那就是针对鉴定和仲裁结果,纪律委员会是否要进行进一步调查或者处罚的问题,虽然鉴定结果没有直接确认中能是伪造合同,但这份问题合同毕竟给球员造成了损失,足协不排除对此做出处罚。纪律委员会本周肯定会对刘健案进行开会研究,是否会处罚违规俱乐部、如何惩罚,还要视研究结果而定。此前对反赌案涉案球队的处罚是扣6分,中能即便被罚,扣分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如果罚6分,中能的积分归零,而中甲领头羊已经是13分,中能冲超梦肯定破灭。当然,也可能是重磅罚款。
责任编辑:王仕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