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领脱贫 日照公路局第一书记打通致富路

2018-05-30 17:4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瑜泽 崔欣桐 张守军

日照公路局第一书记打通致富路 

莒县寨里河镇季家车沟村现状 

既努力“输血”,更主动“造血”

  大众网日照5月30日讯(记者 孙瑜泽 崔欣桐 通讯员 张守军)李星会是日照市公路局高速办文秘科副科长,2016年6月担任莒县寨里河镇季家车沟村“第一书记”。

  莒县寨里河镇季家车沟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多年来,村民基本靠种庄稼勉强为生。经济发展落后,村容村貌脏乱差,村集体经济无来源,是那些年季家车沟最真实的写照,而李星会来了之后,这里悄然改变……

  请缨作“第一书记”,甘愿和村民同甘苦

  季家车沟村是一个有156户、466人的市定贫困村,全村现有耕地606亩,较好的有70亩左右;村委办公室10间,建于60年代,已属于危房;村无经济来源项目;现有贫困户9户、10口人。

  2016年6月,李星会主动要求到贫困村帮扶,经市委组织部安排,他被选派到莒县寨里河镇季家车沟村担任“第一书记”。

  面对市里来的干部,很多贫困户却选择了沉默,但他心里明白,要想帮贫困户脱贫,自己首先得从一个真正的农民开始。于是,他自己买来日常生活用品,接下来的几日里,他每天上街和村民聊家长里短,下田问村民庄稼收成,日子久了,大家都接受这个村里的“新成员”。

  现在的李星会,黑红的脸庞,憨厚的笑容、坚定的眼神、灰不拉几的上衣,藏青的裤子腿脚处还沾着几处泥巴,……若是坐在村口,谁都会把他当成本村的农民。“我本来就是一位农民。”他笑着说。

  帮钱送物不如“带强支部”

  面对脱贫攻坚的繁重任务,村“两委”没有活力、死气沉沉,干事创业劲头不足。

  怎么办?李星会告诉记者:“帮钱送物不如带强一个支部。”

  对此,李星会紧紧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一重大契机,挨个到村干部家里走访,看老人、拉家常,推心置腹谈心。通过指导完善“两公开一会审”、“三会一课”、民主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积分制管理等规章制度,强化村党务、事务公开。

  同时,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组织党员到招贤镇参观“本色教育”基地、到陵阳镇参观学习冬暖大棚种植、到阎庄镇参观电商营销模式等。通过外出参观交流学习,使党员干部开阔了视野,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增强了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这过程中,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也随之不断变大,先后发展入党积极分子4名,及时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在他的鼓励带动下,村“两委”逐渐统一了思想,群众遇事也都愿意找支部商量,全村上下一门心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

  既努力“输血”,更主动“造血”

  现代农业离不开道路等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让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硬支撑,才能强产业、富农民、美乡村。

  两年来,市公路局先后帮扶资金40余万元,安装人行道砖1000平方米,路沿石2000米,路灯22盏,种植绿化苗木800棵,文化墙2000平方米,实现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建成党员活动室、电商孵化中心、办公室、文化健身广场等800多平方米,捐赠办公设施一宗、图书2000册,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面貌和办公环境。李星会积极筹集资金,先后完成村内道路硬化630米、龙寨路与鹤河大街硬化1000米,实现村与镇驻地完全连通,让老百姓出门就走上水泥路。协调县环保局和县水利局投资20万元,对村东塘坝进行拓宽加固,解决村北岭200 亩旱地的浇灌问题。

  同时,在李星会的带领下,采用“村集体建设+种植户承包+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扶贫资金建设蔬菜大棚两座,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实现贫困户年增收600元/人,村集体每年增收1.2万元。结合农村淘宝,确立了以“寨里农夫”为品牌的电商扶贫项目,开展杂粮初加工、精包装,目前已累计销售4万斤,销售额25.7万余元,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村集体增收3.5万元。

  此外,他还协调民政部门为建档立卡的特困家庭发放救助金7200元;联系县广电局,由村集体出资为12个贫困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每户节省开支260元;向市残联为2名残疾贫困户子女申请4000元的助残奔康资金;向住建部门申请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完成11户危房新建及修缮等工作,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很多实惠。

  “身上没有土、脚上没有泥,不是合格的基层干部。”两年来,李星会带领村民走出了适合季家车沟村脱贫致富的产业链,为今后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年仅37岁的他,却已白了大半头发,季家车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兰锋说:“刚来的时候,他一头黑发,两年来,人瘦了一圈,头发差不多全白了,看起来还有点驼背,都是为这个村操心操的。”

  现在的季家车沟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集体也有收入了。李星会自信地说:“有党支部作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我们村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还会继续向前,发展成小康村、文明村,真正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付翔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