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一老人60多岁学习摄影 4年拍近200种珍稀鸟类

2018-05-07 10:4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洪芝

就是用这个镜头,拍摄了众多珍惜鸟类的身影

王洪国拍摄的大斑啄木鸟

王洪国拍摄的大斑啄木鸟

王洪国拍摄的红胁蓝尾鸲(雄)

王洪国拍摄的红胁蓝尾鸲(雄)

王洪国向记者展示曾经拍过的片子

王洪国向记者展示曾经拍过的片子

  大众网日照5月7日讯(记者 赵洪芝)他不是林业专家,却能在见到一只鸟时脱口而出它的名字;他不是专业摄影师,却能抓拍到鸟儿展翅的瞬间;他不是护林员,却能在鸟儿身陷险境时挺身而出。面对记者的到访,这位六旬老人针对不同的鸟类习性侃侃而谈。

  王洪国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从岗位上退下之后便开始培养起新的兴趣爱好,进入老年大学尝试着接触不同的兴趣班。2012年,百无聊赖的王洪国首次接触摄影,兴致上来后对着身边的花花草草一顿拍,人物有时候也是他镜头下的主角。只是时间长了,他便觉得摄影也不过如此。

  2014年秋天,日照植物园柿子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柿子,吸引了众多鸟儿来品尝,成群的小鸟在枝头间飞来跳去,啄食成熟的柿子,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偶然间,王洪国拿起手中的照相机对准了其中一只翠绿色的鸟,拍到了这只小巧的精灵跳进镜头的一刻。

  “后来,我知道,那是绣眼鸟,太漂亮了。”那是王洪国第一次尝试着拍鸟,一只翠色的倩影进入镜头的瞬间,他感觉自己一刹那就被这些精灵迷住。拍摄回来后,他仔仔细细的研究着这张照片,斟酌着如何拍摄能更传神更生动。自此,他便对拍鸟产生了兴趣,像“着了魔”般一发不可收拾。

  鸟儿的每一次飞翔、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捕食的瞬间,都能令他怦然心动,心醉不已。渐渐地,手中的相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王洪国将设备更新换代,先后投入五六万元。从最初的550D,到后来的长枪短炮,去到植物园、两城河、白鹭湾、洪凝河......奔走于全市各个角落,拍下了接近200多个品种的鸟。

  “啄木鸟这个鸟就很谨慎。它今年住过的窝,明年绝对不会再来住。”王洪国讲述他跟拍啄木鸟的一段经历,在一次野外拍摄中他发现了啄木鸟在筑窝,没料到啄木鸟也发现了他便弃窝而逃,这次拍摄以吓跑了啄木鸟而告终。经过这次教训,后来的他每次拍鸟时肯定会做好充足功课。

  “这是赤麻鸭,这只白天鹅是在两城河口,这是那只灰头绿......”逐渐地,一边拍一边学,近200种鸟类他都能如数家珍逐个叫出它们的名字,让人难以想象这位六旬老人具有超强记忆的功夫。

  拍鸟是件苦差事,“鸟是自由的,不受你控制,他不同于拍摄人物与风光,一定要有耐心。”为了拍鸟,蓑衣、帐篷、草帽、三脚架,各类装备一应俱全,找到一片林子席地而坐,蹲守三四个小时可能还会无功而返,甚至面临着各种危险,“虽然很辛苦,但我却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以前我是脾气很暴的,你看现在我多温和。”

  老王痴迷拍鸟,更“霸道”于护鸟。只要发现有伤害鸟儿的行为,他一定会挺身而出,厉声斥责。即便是拍鸟,王洪国也给自己定下了“规矩”——绝不干扰鸟类的正常生活,热衷于摄影的他变成了自然生态和鸟类的守护者,更把拍鸟当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曾经在拍翠鸟时,看到有几位年轻人在打“水鸡”,气不过的老王过去制止却反遭言语攻击,最终双方较量下老王“吓唬”对方要对其行为进行曝光,才解救了几只“水鸡”,“我们拍鸟的人,实际上充当了护林员的角色,因为喜欢所以要保护它们。”

  虽是半路出家,王洪国对待事物专一的坚持,让他的作品不输专业水平。拍摄间隙,他准备了各类摄影教科书,甚至一有时间就会打开“鸟网”,了解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每年春天可以拍什么,秋天适合拍什么,他制定了自己的拍摄计划,摸准了这些鸟的规律,准备好机器便进入林子进行守候,等待机会捕捉镜头。

  四年了,他兴致不减,热情依旧。

  为了拍摄不同种类的鸟,王洪国跑遍日照各个角落的林子,只要看到哪里生态好或者听说哪里有珍稀鸟类的影子就驱车前往。从拍摄普通花草到聚焦鸟类,甚至跑到济南去追寻鸟儿的痕迹,成千上万张照片足以体现出他对拍鸟执着专一的精神。

  随着摄影技术越来越好,王洪国拍摄的鸟类摄影作品也多次获奖进行展出,受到了不少市民的好评。“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再继续拍,等再过几年拍到300种的时候出本册子,让后代能看到这些精灵。”老人的想法很简单,希望能借此唤起大家爱鸟护鸟的环保意识,多给鸟类自然生存的空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韩依晓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