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88岁“最美婆婆”照顾瘫痪儿媳20年
来源:齐鲁晚报 2015-03-31 14:26:00
文/本报记者 彭彦伟 片/本报记者 刘涛
20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在床的儿媳妇,88岁的陈兆兰老人做到了。陈兆兰是莒县城阳街道墩头社区大崖头村人,28年前,她的大儿子患癌症去世。祸不单行,8年后,儿媳妇宋花又患上脑血栓瘫痪在床。
此后的20年里,陈兆兰老人每天伺候儿媳妇吃喝拉撒。现在宋花已能慢慢拄着拐杖走路,“她好起来,我也放心了。”陈兆兰老人说。
儿子去世八年后
儿媳又患脑血栓
3月30日下午2点半,暖暖的阳光洒在院子里,陈兆兰老人走来走去停不下,把四散在院里的物品规整好。
老人个子不到一米五,背有些驼,虽然已经88岁高龄,说起话来声音却非常洪亮,左眼因为白内障已经失明,但耳朵听得很清楚。
见到记者到来,老人热情地往屋里招呼。不大的屋子里有些杂乱,但老人收拾得非常干净,屋里没有一点异味。在谈话间,老人也停不下来收拾,“忙了一辈子了,闲不住。”她笑呵呵地说。
对陈兆兰来说,上天太不公平。她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可60岁那年,本该安享晚年的她,却遭遇大儿子患上肝癌不幸去世的打击。大儿子离去,留下的是儿媳妇母子三人,两个孩子中,大孙子16岁,小孙女才13岁。
屋漏偏逢连阴雨,陈兆兰的孙子结婚第二年,也就是儿子去世后的第八个年头,眼看最困难的时候就要过去了,年仅45岁的儿媳妇宋花突然得了脑血栓住院。老人说,儿媳妇刚得病那阵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有些好转,但整个右侧肢体处于瘫痪状态。
每天给儿媳按摩
还变着花样做饭
大家当时都以为这就是偶然的一场病,经过治疗慢慢会好转。可在此后的20年里,宋花每年都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时候,严重的时候会发作两三次,“基本都是天天躺在床上。”宋花说。
当时孩子们小,照顾儿媳妇的任务就压在了陈兆兰老人身上。每天早晨6点,陈兆兰准时起床,给儿媳妇做饭,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她。为了让儿媳妇吃得舒服,她每天都会变着花样做饭菜。
早饭过后,她就跟儿媳妇聊聊天,边聊边给儿媳妇捏捏腿和手、翻翻身等。不仅如此,儿媳妇的大小便,也全是老人伺候着。宋花坦言,刚得病那阵,她感觉活着几乎没意义,而且也不好意思活着,“本来应该我们照顾老人的,这反过来让老人照顾,还要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我大小便,我心里很难受。”宋花说。
宋花也曾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但陈兆兰一直安慰她。“活着就好,活着就能说个话拉个呱,只要好好锻炼一定能站起来。”陈兆兰虽然不懂大道理,但她会用最通俗的话去宽慰儿媳妇的心。宋花知道婆婆受了多少累,因此为了不让婆婆太过操劳,她每天只吃两顿饭。
体力已明显不支
愿儿媳早日好起来
20年里,病情好一些的时候,宋花也能下地走路,可说不定什么时候病加重,她又重新卧病在床。四年前出现最严重的一次犯病,让她一直躺在床上,直到去年冬天,经过老人的悉心照料,她又站了起来,并且能拄着拐杖走出家门了。
现在,陈兆兰又多了一个任务,每天搀扶着儿媳妇去街上走走。夕阳西下,老人搀扶着儿媳,让人心酸又感动。
多年的治疗,也让这个家庭债台高筑,“欠的都是亲戚家的,说是借,可我们哪有能力偿还?”宋花无奈地说,她治病的钱,现在主要是靠儿子打工挣,不过三年前,儿子离婚了,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真比我自己母亲对我还要好,没有老人我肯定活不到现在。”宋花说。对于婆婆,她除了感激之外,更多的是内疚,她愧疚不能照顾老人,还成为家里的“负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兆兰老人看上去虽还硬朗,但体力已明显有些不支,提一壶水走路都颤巍巍的。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媳妇能好起来,“她好起来,我也放心了。”
记者手记
二十年 一辈子
本报记者 彭彦伟
初次听到老人的故事,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一种同情。见到老人,除了同情更多的却是感动。为老人坚强的内心,为老人不服输的信念,更为老人心底那份朴实而又伟大的爱。
和煦的阳光洒在院子里,娘俩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一个88岁,一个65岁。比阳光更温暖的是这一幅足以感动千万人的画面。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老人是不幸的,在花甲之年儿子去世,八年后儿媳妇瘫痪,三年前孙子又离婚,这就是现实版的《活着》。不到一米五的她撑起整个家庭,每天给儿媳妇做饭、喂饭、照顾大小便,这一照顾,就是20年——一代人的时间。
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两种品质,那就是重压之下的不服输,那就是亲情之下的不离弃。
也许是一种奇迹,也许是一种回报。在老人的照顾下,儿媳妇慢慢站起来了。
夕阳下,在硬化的村道上,88岁的老人搀扶着65岁的儿媳妇,一步一步缓慢前行,每一步走得都是那么艰辛却又如此踏实。老人透过朦胧的眼睛望向明天,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那是对儿媳妇会一步步变好的期待。
让我们为老人点赞,献上我们最美好的祝愿。
责任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