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 > 五莲

5代传承 五莲织布郎张根芝穿梭引线引领纺织“新时尚”

来源:大众网   作者:陈伟 李玉冰   2016-12-01 17:14:00

1 张老师的老古董们

张老师的老古董们

2张老师正在织布

张老师正在织布 

3张老师在缠机

张老师在缠机 

4张老师在缠机细节

张老师在缠机细节 

5张老师正在刷线

张老师正在刷线 

6老织布机细节2

老织布机细节

7老织布机细节1

老织布机细节 

8经过几百年洗礼,挡板上已经被拇指按上了印记

经过几百年洗礼,挡板上已经被拇指按上了印记 

9张老师指导妻子织布

张老师指导妻子织布 

10大线团约有一人高 80斤重

大线团约有一人高 80斤重 

11张根芝参加博览会

张根芝参加博览会 

12张根芝店铺产品展示

张根芝店铺产品展示

大众网日照121日讯(记者 陈伟 见习记者 李玉冰)在五莲县汪湖镇,有一位织布郎,他5代传承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利用祖传技艺,纯手工生产传统老粗布,用原始的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让老粗布又回归人们的视野,再次受到现代消费者的青睐,引领纺织“新时尚”。他,就是五莲织布郎张根芝。

历经5代传承  粗布衣裳,挥之不去的温暖记忆

走进张根芝的家中,大众网记者看到,成排的四台老粗布织布机排在一起,似乎在讲述着那过去的故事。咣当咣当的织布声有节奏地响起,今年41岁的张根芝坐在织布机前,只见他手脚并用,配合灵巧,一把磨得发亮的梭子在张根芝布满老茧的手里来回“飞舞”。伴着梭子左来右往的每一次啪嗒声,是框的撞击声,而框的主要作用就是用固定在它前面的杼把梭子引过来的每一条纬线砸实在布面上。张根芝的双脚有节奏地一上一下来带动织布机子上的两个综随之交替上下,每一个综各带动一半的经线,它们的每一次上下都裹住梭子引来的一根纬线。如此的动作不停地反复着,织成的布在一点一点地变长。

“我是从小穿粗布衣长大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那个时候家里穷,最初只是跟着父辈学习这门手艺为家人做一些衣服,现在我用的这台织布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我老爷爷那一辈开始传了下来,那给时候织的还是白布,没有什么色彩,后来慢慢的开始有了染色,才有了今天这各种色彩的布料”。张根芝对记者介绍说。

伴着脚底有节奏的踏板声,槐树木做的梭子在900根整齐的棉线中自由地左右穿梭,不大的工夫一块粗布就织好了。其实这对织了24年布的五莲织布郎张根芝来说,并不算什么,从十几岁开始学纺线织布,最快的时候一天织了8米布,使用了20多个装线的梭子。“我从18岁开始学习这么技术,最初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可以给家里人做一些衣服,到了后来,才真正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14年坚守 穿梭引线,夫妻齐心做织布名匠

在织布过程中,要经历纺线、刷线、缠机、栓布等三十多个工艺环节。大众网记者看到,张根芝在地上摆了六十多个线圈,手中拽着一把彩线,正在来回走动,进行缠机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是很麻烦的。在整个织布过程中,最难的就是纺线、刷线流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如果断了34根线,那么基本上就废了,就需要从头再来。60多个线圈,900个头,每根线摆开,来回缠机、缠成球,最后再进行刷机。像第一个工艺环节纺线,一个纺线球最大可以有一人多高,80多斤重,非常的繁琐,”。

2002年王佃英与张根芝结为夫妇。婚后,王佃英跟随张根芝开始学习老粗布制作,由于工艺繁琐,王佃英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基本掌握老粗布的制作技巧,夫妻俩开始了真正织布讨生活的日子。最初的时候,只是将制作好的成品带到周边的集市上去卖,买的人并不多,怀着对老粗布的情节,张根芝夫妇坚持了下来,所生产的老粗布也慢慢的开始被人们接受。“我和我对象那给时候刚开始做,就到集市上摆摊,最初的时候,买这个的人很少,还不兴这个,不太认可,于是我就跟着我对象还有家里的些老人去学习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改进老粗布的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可以回归传统。”王佃英对记者介绍说。

成立姝宏苑粗布馆  引领纺织“新时尚”

在当今社会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老粗布所具有的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间工艺等特点显得尤其珍贵。在记者采访他的过程当中,远在泰安的客户打来电话前来咨询他的老织布,准备进行采购。张根芝觉得虽然现在潜心学习这一技艺的人寥寥无几,但他还是想坚持要把这项传统织布手艺好好的传承发扬下去。凭借着这一手艺,张根芝先后到济南参加了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且在现场为他的老粗布打开了良好的销路,逐步在当地引领起了纺织界的“新时尚”,吸引了省内外大量客户前来采购。

目前,张根芝的五莲汪湖老粗布也在其家中注册成立了姝宏苑粗布馆,期待着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拜访参观。“手工粗布不仅质地柔软、爽身舒适、不起褶皱,而且还有不褪色、不起球、耐水洗、不起静电等特点,用起来夏季吸湿沥汗、冬季贴身保暖。这是它最大的好处,同时因为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所以我想慢慢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工艺,与时尚相结合,让老粗布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慢慢可以在村里带领更多的人就业,真正把老一辈的手艺传承下去。”张根芝介绍说。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庞远栋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