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深度教育

教育孩子首先要建父母攻守同盟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樊未晨   2014-11-19 09:18:00

  虽然众多教育专家都指出,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也并非易事。俞敏洪的介绍可能有些说笑的成分,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确实十分常见。

  “现在最流行的择偶标准已经不再是10年前的‘三高’:收入高、学历高、身材高,而是转为‘三手’:帮手(在家务活动、抚育子女方面能够采取积极的姿态)、互相拉手(共同努力、互相理解)、牵手(爱情)了。”在第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林如萍抛出了这样的说法。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中那些教人如何当父母的内容总是被一遍又一遍地转发,比如,“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智慧”、“妈妈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再比如,“爸爸的素质决定孩子的高度”、“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婚姻”……

  “夫妻的合作”在孩子的教育上显得更为重要:父母首先要建立起一个攻守同盟,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共同进退、互相补台,唯有这样才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化。

  同盟首要原则:“共亲职”

  “爸爸妈妈都投入心力在孩子身上,两个人都共同参与。”林如萍说,这其实是父母形成同盟的首要原则。

  有媒体报道,去年全国共有1346.9万对男女依法办理了结婚登记,同时还有350万对男女依法办理了离婚手续,也就是说,如果有五对男女走入民政局,那么其中就可能有一对是要办理离婚的。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他们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影响,“尤其是跟着充满怨气的妈妈长大的孩子就会更加痛苦,因为他们经常听到的是‘天底下最苦的就是你妈妈我,最不该的就是你爸爸他’。”林如萍说,这种孩子就是成年人婚姻的“替罪羔羊”,他们的内心充满痛苦。“大人的离婚是彼此不再往来,父母的离婚是孩子不可知的未来。”

  不过,人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长成“问题少年”,也有一些父母双全的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很失败。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直接决定家庭教育效果的不是家庭的结构,而是家庭的功能。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父母双方是否客观存在,而在于家庭中是否有人发挥父亲和母亲的功能。所以孩子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不作为,其角色就“形同虚设”,可能直接导致家庭功能的丧失。

  对此,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深有体会。俞敏洪的儿子出生在国外,每个寒暑假俞敏洪都会把爱人和孩子接回来,只要有时间他也会飞过去看他们,即使俞敏洪已经努力增加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但是我仍然觉得我对孩子的行为几乎无法产生任何影响。”俞敏洪说。

  去年,他把孩子接回到自己身边,“我们每天都能在一起,虽然有时候时间很短,可能就只有10分钟,听他说说话,聊聊每天的感受。回来9个月了,我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俞敏洪发现儿子勇敢了、幽默了、开朗了。

  “父母对孩子首先要爱,要花时间陪着他。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给孩子人生打底色的时间,如果是快乐的,孩子的将来就可能是光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周国平说。

  同盟重要原则:父母要保持一致

  父母双方都在家庭中承担了自己的角色,父母的攻守同盟就有了基础,但是仅仅“各司其职”还不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虽然众多教育专家都指出,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也并非易事。

  俞敏洪家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

  不久前俞夫人外出,俞敏洪要自己独自带儿子一两个月的时间。俞敏洪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带儿子,于是,他把儿子的学业压力减轻了,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带着儿子爬山、参观,去见一些新鲜的事情。

  俞夫人回来后检查儿子的学习,当她看到儿子之前已经学会的东西又不会了的时候对俞敏洪说:“你怎么能把孩子带成这样?!”俞敏洪回答:“我是在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

  “我说了之后她没有再跟我争论,但是,儿子每周的补课时间又增加了几个小时。”俞敏洪说。

  俞敏洪的介绍可能有些说笑的成分,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确实十分常见。

  “在家庭教育上,华人社会很讲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林如萍说。

  虽然这种“一个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一个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并不意味着两人一定“唱反调”,但是也很难统一成一个“调”。

  林如萍教授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来解释,夫妻怎么做才能叫“一致”:现在的天气早晚温差很大,要带孩子出去散步时,一般妈妈会说:“宝宝来,穿上外套。”孩子嫌麻烦所以不穿。这时候爸爸也被弄烦了,说“天底下最怕冷的就是你妈。”“爸爸这时候的行为就是一种情绪性的不支持,”林如萍教授解释,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的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不一致”。

  那么怎么做才是一致呢?“夫妻之间要互相支持,要相信对方的判断。”林如萍说。

  还是刚才那种情形,“如果爸爸说一句‘穿上外套,天冷’,爸爸这个时候的行为叫‘重复’,就是对妈妈的一种支持。”林如萍解释,如果爸爸这个时候还能继续说,“我们要玩好一阵子,天黑了以后更凉”、“我们还要去吃饭,进了餐厅更凉,所以还是要穿上外套”……“这种回应是对妈妈指令的补充,也是一种支持行为。”林如萍说。

  不少专家表示,很多对成年人来说的日常生活琐事,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简单,因为他们在看父母的沟通方式,在揣摩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与父母沟通。

  “中西研究都有共识,婚姻关系好,亲子关系就容易更好。”林如萍说,如果两个人能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那么就会是“两人三脚”协调前进,否则就只能是“互相绊倒”了。

  同盟关键原则: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保持意见一致,那么父母的教育就能形成合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选择做那些正确的事了。因为形成合力的力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会事半功倍,如果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也会效率很高。

  这时父母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是:想得比做得更正确。

  比如,很多家长意识到阅读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林如萍说,如果父母爱读书,那么当父母看书时,孩子会看到父母在阅读当中时不时流露出来的笑容,看到父母阅读时的分享,于是孩子就会去模仿,慢慢他会发现书里有小世界,进而感受这个大世界。可是如果只是买书,自己不读要求孩子去读,那么“书对于孩子来说是沉重的”。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做了什么远比说了什么重要。

  “我们都说家长要跟孩子成为朋友,但是真正能成为朋友的并不多。”俞敏洪说,不是孩子不愿意,是他们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以后,父母的反应会比较激烈。比如说如果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跟父母说,他在学校里喜欢了某个异性,通常90%以上父母的反应都会很激烈。虽然父母在嘴上说要跟孩子做朋友,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把这条路阻断了。

  “现在一些大学里有一项新增的业务,邮寄脏衣服回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很多人看了这样的报道都批评大学生,“但是我们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到10%的人告诉我,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洗过袜子,绝大多数孩子偶尔做过一次饭。”熊丙奇说。

  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其实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很多要求孩子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做到,还有很多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被我们剥夺了。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youxiaofei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