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104岁老红军逝世:曾参加150次战斗 捐款40万(图)

来源:扬州晚报    作者:子明   2014-04-09 16:59:00

  和战士们在一起总是很开心(资料图片)

  刘应启遗像 司新利 摄

  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

  妩媚娇艳,樱花盛开。

  4棵樱花树,是老红军刘应启栽下的。在这个春花烂漫的季节,他走了。

  他爱种花栽树,爱生命。8年前,栽下樱花树时,他说过,“有一天,我走了,有人来,可以欣赏到我栽的樱花。”

  2014年4月7日9时40分,刘应启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北医院不幸逝世,享年104岁。

  他走了,留下一院子的生命之花;他走了,他的故事依然动听;他走了,他的长征精神不灭。

  “打仗都不怕,还怕开刀”

  刘应启爱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他不怕死,但他想多活一天,就能为这个社会多作一点贡献。”大儿媳夏晓秋说。

  2013年9月26日10时左右,刘应启像往常一样运动,不小心摔倒,右侧髋关节着地。他用力想站起来,但没有成功。

  随即,他被送往苏北医院救治。初步检查发现,刘老右股骨近端骨折。再查验显示,髋关节已经粉碎性骨折。

  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两种方案摆在医生面前。保守治疗起码要卧床一个月以上,医生考虑,刘老年纪大,且患有高血压,卧床太久,身体机能退化,有诱发并发症的危险。

  经过五六个科室专家会诊评估,最终决定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

  “给你开刀,害怕吗?”夏晓秋问。

  “不怕,打仗都不怕,还怕开刀。”刘应启手一挥,就像上战场打冲锋一样。

  103岁,刘应启创下了扬州一个纪录——置换关节年龄最长者。

  手术半个月后,刘老到中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约一周后,刘老能站起来了,但时间不长。

  临近春节,刘老回到了家中。“总显得体力不够,吃饭很少。”夏晓秋说,春节后,他状态越来越差,饭咽不下去。

  其实,那时候,刘老的肺部已经感染。“平时,他不爱体检,怕浪费国家的钱。所以,不知道肺部有问题。”

  刘老被重新送回医院。半个月前,刘老开始靠鼻注营养液维持生命。10天前,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此时,内脏已全面衰竭。

  清明前一天,刘老的心脏骤停两分钟。后经复苏抢救,有了心跳。4月7日上午,心脏再次骤停,没有醒来。

  “把革命故事讲给后人听”

  生病住院期间,陪护在刘老身边的,是老家的侄孙刘崇友。

  刘崇友当过村里团支书,后来进工厂搞过宣传,会唱红歌。1993年,刘应启回老家,见到刘家人就讲革命故事。但小辈们都没读过书,只有刘崇友上过一年级,爱听他讲故事。

  “你有文化,要宣传革命传统。”刘老与侄孙一见如故。

  侄子刘炳照当过兵,是党员。一次回老家,刘老问他,“你知道‘三个代表’是什么含义?”刘炳照回答“不知道”。当即,便挨了批评,“你不学习。”再问刘崇友,回答出来了,受到一番夸赞。

  每次回河南老家,刘老不仅讲革命故事,还要资助家乡贫困户。“他每次说,要见一见父老乡亲,但要求是,没有刘姓人。然后给大家发钱。”

  “他刚摔下来时,我家要盖房子,平时还要带孙子。但他就选中我做陪护。”刘崇友说,“老人家觉得,他的故事,只有我可以给刘家后代讲下去。”

  刘老一生要强,生病时也是如此。刚做完手术,身子还很疼。刘崇友说:“我帮你翻翻身!”“不要,我能动,自己来。”刘老回绝了。大小便时,侄孙要给他接。他抢过便盆,“麻烦,我自己来。”

  病重时,已经不能起床。要方便,侄孙让他就在床上解决。他坚决不肯,“不能给医生、护士找麻烦。”

  看《亮剑》,听新闻,讲革命故事,刘老一刻也不闲,从参加红军,到过草地吃泥巴,强渡嘉陵江,再到朝鲜战场,讲了一遍又一遍。

  “你跟我讲了好多次了,我记牢了。”刘崇友说。“你回去要讲给后辈听。”刘老叮嘱。

  一次,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刘老还在自言自语,讲着革命故事。

  “要死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刘老时不时叹息。“你能过到130岁!”刘崇友安慰道。“共产党讲唯物主义,不放卫星。”刘老批评侄孙。

  刘老爱听革命老歌。刘崇友特地买了本《最爱老歌》,照着歌词唱起来。《解放军军歌》《志愿军战歌》《十送红军》《红星照我去战斗》……在一曲曲老歌声中,刘老度过了最后时光。

  “人总有一死,一切从简”

  去年,刘老说,一定要活过2014年。“他无限留恋这个世界,他总说,他还能做很多事,要为国家作贡献。”夏晓秋说,他要作报告,他要资助贫困者,他要回老家植树。

  他爱树爱花爱生命。“8年前,他在门前栽下4棵樱花。他说,有一天,他走了,别人可以来欣赏他种下的樱花。”夏晓秋说,他总想为这个社会留下些美好的记忆。

  “他没留下什么遗言。他要说的要做的,平时都说了做了。”大儿子刘东星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家人,父亲的要求极高,“你做的事,你说的话,将来要都能写到书上。”

  刘东星曾在父亲当年的老部队当兵。当时,团政委是父亲的老部下。一次,他写信告诉父亲,部队准备给他提干了。但父亲不仅不帮儿子说好话,反而嘱咐政委说,“同等条件下,指标可优先给农民的孩子。”

  不过,父亲还是不放心,专门赶到部队。得知提干指标紧张时,他对政委说,“我儿子眼睛有缺陷,提干的事缓一缓。”

  这一缓,刘东星永远失去了提干机会。退伍后,他回到扬州,当了一名装配工,后来下岗。

  在刘东星眼里,勤俭节约,不搞特殊,父亲一辈子留给子女的,只有这样的遗产。

  “老家有个红军墓园,将来你也回老家吧,叶落归根。”在刘老能说话的时候,刘崇友这样劝说过。

  但刘老说:“不行,不行,这样会给老家人添麻烦。如果能把骨灰撒向全国各地去,就好了。”后来,刘老一想,这样也麻烦,便改变了主意,“人总有一死,还是一切从简。”

  记者 王玉龙 黄媛媛

  【最后时光】

  凭借顽强生命力与病痛抗争——

  刘老生命的最后三个月

  2014年1月18日,刘应启因咳痰不止住院,一住就是3个多月,其间刘应启还两度送入ICU(重症病房)抢救,最终因为重症肺炎而导致各器官衰竭。记者昨采访了刘老生前的医护人员,回忆了他生命的最后三个月。

  据医护人员回忆,刘老刚入院时,精神状况不是很好。可能由于年纪太大的关系,吃得一直很少,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加上肺部有感染,一直咳嗽。

  住院后,不少老友都来探望。苏北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贾灿萍回忆道,由于发烧,神志模糊,刘老时常不认识家人,但只要有外人来探望,他反而能认识。“一来人,他就会变得兴奋,跟小孩子似的开心。”

  2月15日,刘老因病情加重转入ICU抢救。他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硬是在ICU撑了15天,病情有了好转。“3月1日,老人又转回老年医学科,当时情况比较平稳,感染也控制住了。”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陈月华表示,当时不少人都感慨,老人的生命力很强。

  3月27日,刘老出现呼吸衰竭。医护人员为他进行了插管,并紧急转入ICU。

  此后,刘老各器官都逐渐开始衰竭,血压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低。但他顽强的生命力还是在与病痛抗争着。

  4月7日上午,老人突然没了呼吸,心跳也越来越弱。陈月华与同事连忙为其实施抢救。“1个小时,我们一直在抢救,真的很希望老人能再挺过来。”

  陈月华说,刘老走的时候,是平静的,安详的。 见习记者 王诗韵

  消息传来,丰乐社区的居民们悲痛不已——

  再也见不到那个散步的老人了

  刘应启去世的消息传到他所在的丰乐社区,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悲痛中。老人对社区人员说的话还在耳边。“刘老去年刚住院时,我们去医院看他,他还说,等天气好了,他还要回去给社区上党课。”陈长丰说。

  水果,是刘应启留给社区人员最甜蜜的记忆,每次社区人员上门看望他,他一定会给每个人递上当季的水果。前年,他给社区一下子送来了两三轮车的西瓜。

  “有一次我们去他家,事先打了电话。老人发现家里没有水果了,就一个人跑到梅岭西路买水果,他人还没到家,水果店老板已经帮他把水果送到家了。”

  老人乐善好施,谁家遇到困难,他只要知道,总是不声不响送上捐助款。一位居民下岗了,想自己创业开理发店,他捐款要帮他起步;一名外来打工者的孩子生病住院,他知道后,上门送上捐款;社区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老人最多的一次捐了1万元……

  “老人一个人外出,从不要人帮助。”陈长丰说,她一次在长征路上遇到刘老,说去长征西路买烧饼。陈长丰要扶他过马路,老人坚持不让,陈长丰就站在路边,看着他,老人买好烧饼,看到陈长丰还在,就要请陈长丰喝牛肉汤……如今,刘老走了,居民们很伤心,今后走在长征路上,再也遇不到那个独自散步的老人了。 记者 仲冬兰

  【追 忆】

  身边人眼中的刘应启——

  “刘老真是个奇人”

  “这个人真是个奇人”

  去年9月26日,刘应启摔倒了。“这次摔倒,已经是第三次。”军分区干休一所卫生所所长钱根银记得很清楚。

  第一次,是给邻居家送狗食,返回时,摔了一跤,小腿骨骨折。到部队医院就诊,医生说,要打绷带。他一听,火了,“把你们骨科主任叫来。”

  “你这个骨科主任不怎么样。”刘老直言说,“当年,我在朝鲜战场受伤,就打过绷带。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还搞老一套,也不改革创新嘛!”

  后来,刘老转院去军区总医院。经会诊,专家认为,打绷带限制了活动,对高龄老人保持身体机能不利。

  第二次,刘老在院内挖树摔倒,把钱根银叫去诊治。钱根银劝他去医院拍片子检查。他坚决不去。当天午睡后,刘老起不来了,这才同意到医院检查。一查,是腰椎压缩性骨折。医生说,要住院。他说:“只能住三天,我们干休所没钱。”

  “刘老是我们的重点保健对象,但他很少拿药。即便有病,也只拿很少量的药。”钱根银说,比如感冒,别人都是挑最新最贵的药拿,一拿就是一大包,但他却捡最便宜的复方甘草片,还只要一板。

  “这个人真是个奇人。”钱根银说,刘老很注重运动,保持健康身体,省下医药费。

  随时随地想着帮助别人

  “刘老喜欢钓鱼,去平山乡的鱼塘,他从不肯用公车,都是自己花钱到门口找一辆三轮车去。”扬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政委张怀森回忆道。去了几次后,发现经营鱼塘的老两口生活十分艰苦,刘应启再去就会带点生活用品或是水果。

  “刘老喜欢散步,有次,散步的时候在锦旺社区附近看到一个残疾人,就走上前去了解他的情况。”干休所负责照顾刘应启的范荣兴干事回忆,第二天一早,刘老就拉上他,找到这名残疾人,开始了长达两三年的资助。记者 王玉龙 黄媛媛

  【编 后】

  百岁人生的生命宽度

  刘应启走完了他的百岁人生。但他的传奇故事,早已传遍扬州大地;他的言行,如教科书般,将继续影响与激励后人。

  古人说,仁者多寿。这话在刘应启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他活了104岁,这是革命的一生——他先后参加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历经150多次战斗;这是奉献的一生——他累计捐款40多万,却没有一分存款;这又是充实的一生——他写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听过他报告的有100多万人次。

  同样让人震撼的,是刘应启的家风——身为一个正军职离休干部,两个儿子却都是下岗工人,女儿去当了农民。不以权谋私、不居功自恃,这足以令一些人汗颜。

  人活百岁固然不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一生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可以说,刘应启拥有了常人难以匹比的生命长度,更拥有无限的生命宽度。 子明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李雪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