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 大众网主站 | 广告服务 | 投稿|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8成受访者不识施一公 中国孩子更想当企业家

来源:央视《新闻1+1》    作者:   2014-04-03 14:11:00

  央视《新闻1+1》2014年4月2日播出的《祝贺,施一公!》节目中,施一公被问到在众多可以定位自己的坐标中,认为最能标志自己的是哪一个头衔时,施一公只说我是清华大学教授。以下为文字实录:

  (节目导视)

  解说:

  一项国际知名科学大奖,一位47岁的中国科学家。

  饶毅:

  中国科学家还没有得过的,这个奖挺难得的,而且它也是由瑞典国王来颁发。

  解说:

  他曾经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分子系,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曾手握国外多个条件优厚的邀请,但是他选择回国。

  施一公:

  如果我不回国,在美国生活一辈子的话,我会到了晚年极其痛苦。

  解说:

  回来更精彩。

  施一公:

  现在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统等等已经全面超过我在普林斯顿2006年鼎盛时期的水平,这也是我非常欣慰的。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施一公,爱明诺夫奖中国第一人!”

  评论员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在北京时间3月31日的晚上11点,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办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上,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荣获了2014年的爱明诺夫奖。

  在当天晚上,有很多奖项被颁发出去,但是在众多颁发的奖项中,只有施一公教授得到的这个奖,是瑞典的国王亲自颁发。从这样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奖项的重要性。这一个奖项对于施一公教授,还有对于中国科学界当然是一个荣耀,尤其是对当下,当人们的目光更多的是锁定在娱乐界和娱乐新闻的时候,我们觉得更有必要拿出一整期节目对于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表达我们对他的致敬。首先我们还来关注一下他的这样的一个奖项爱明诺夫奖。

  解说:

  3月31日斯德哥尔摩音厅迎来了一位中国贵客清华大学的教授施一公,在这里成为了获得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

  中科院生物武力所研究员 许瑞明:

  1979年由瑞典皇家科学设的,主要奖励给晶体学领域的科学家。比如说最早的像是爱明诺夫教授,爱明诺夫奖还是非常有分量的一个奖。看看过去的历史,基本上都是每年颁一个奖,最多可以有三个人,今年授予施一公的奖,就是一个人获得的。

  解说:

  施一公是今年此奖项的唯一一位获奖人。今天瑞典皇家科学院网站在显要位置,刊登了这条消息,“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这个学院同时还负责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经济学奖的评选。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饶毅教授:

  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年表彰的他三个重要工作的其中一个系列,细胞凋亡结构生物学工作。中国科学家还没有得过的,所以这个奖很难得的,诺贝尔化学奖是每三年就会有一次给结构生物学的工作,所以奖跟诺贝尔奖金是很接近的。

  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鲁白:

  爱明诺夫奖是一个多学科的奖项,它是给物理、化学、矿物学,是做晶体机构方面的最高奖项。另外一个意义是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就跟诺贝尔奖有一个很接近的联系。

  解说:

  此次奖项的颁发,也是为了奖励施一公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饶毅:

  细胞怎么会死掉,这是很有趣的现象,该死的时候不死就会得癌症,不该死的细胞如果凋亡死掉了,比如说我这个年龄就开始担心,有没有老年痴呆。

  解说:

  今年又恰巧是时候晶体学诞生一百周年,被命名世界晶体学年。因此,今年爱明诺夫奖的评选和颁奖更是意义重大。

  许瑞明:

  晶体学在生命科学里面发展相对来说比其他的领域要难。它的分子也多,生命科学的分量越来越重,现在可以说是占到半壁江山以上,所以我想手授予生命科学在晶体学100周年的时候,特别合适的授予的对象。

  解说:

  100年,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可能还刚刚成熟,但是对于47岁的施一公来说,15年可能超过了三分之一的职业生涯。

  (短片)

  主持人:

  您周六周日都没在家?

  施一公:

  晚上睡觉在家。

  主持人:

  是不是施老师把家当成旅馆一样?

  施一公妻子:

  差不多,两头见不到人。

  解说:

  今天的这个奖,还具有更多的意义。

  鲁白:

  在中国的学校里面做出来的工作,受到世界大奖的认可,这种情况是不太多的,非常少的,这个意义也许是等于像中国第一次拿射击奥林匹克金牌。

  评论员:

  施一公教授是首位获得爱明诺夫奖中国科学家,那么,此时施一公教授还在斯德哥尔摩,我们马上连线他。施教授,首先祝贺您,我们很想知道,作为你们专业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奖项,你是一直在把这样得奖当成你的目标,或者换句话是你一直在追逐这个奖项,还是因为你的科学成果实在是非常的显著以至于奖项在追着你,是哪一种?

  施一公:

  我怎么知道这个奖项的话。主持人你好,我是施一公。我是去年2013年的9月12日,我在参加一次咱们的评审活动。那天下午两点开始,我的手机电话开始响,我一看,手机电话我不认识,是来自另外一个国家,地区号是0046,我就没有接。我有一个习惯在国内,只要不熟悉的电话我一般都不接,这个手机电话,那天下午响了十几次我都没接,我都把它摁掉了。第二天,9月13日,到了下午两点又开始响。我就很奇怪,我就从评审的屋子里出来,我听听试试吧,我接听的以后当时没有意识到,是外国人打的,我用中文说你好,结果对方是用英文说,他说我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当时我一听也傻了一下,没有想到。对方告诉我说,恭喜你,你获得了2014年的爱明诺夫奖,然后我们的国王希望邀请和你的夫人在明年三月底到斯德哥尔摩来领奖。当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既不知道是谁提名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得到这个奖,真是天上掉馅饼一样,所以那天就特别高兴,晚上回家就庆祝了一下。

  评论员: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这个奖项肯定是为了奖励您在这样一个领域,常年的艰苦科学方面的研究,这是对您的一种回报。那个你需要给我们解释一下,您做的一个得奖的这个研究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施一公:

  好。我现在是用X射线晶体衍射的方法,来研究跟癌症发生的一个领域。这个癌症发生的领域叫细胞凋亡。非常简单,您可以想想象一下,我们癌症病人去医院看病给了化疗药,他吃了药,癌块消失,为什么消失了,是因为细胞凋亡了,不叫死亡,是叫凋亡了,是一种特殊的死亡方式。因为受到一些药物刺激以后,程序性的死亡,我们叫凋亡。为什么癌细胞后来不再凋亡了,比如说你给化疗药以后,一定是凋亡的细胞的机理发展了改变。我们用最细微的方法就是用看到蛋白质的原子机构这样一个方法,来了解为什么在细胞内有些蛋白通过突变阻碍癌细胞凋亡。你可以想像,我们中国人叫眼见为实,当你把细胞的每个蛋白分子看的清清楚楚的时候,你自然把这个细胞如何抵御凋亡就了解清楚了,这样就可以通过这样的研究,了解怎么样让细胞重新再激活凋亡途径,就是一种抗癌药了,这样就可以用以研发抗癌药这样的应用。

  评论员:

  施教授,我大概听懂了。您说的科学的机制,可能我没有听懂,但是我知道,你是围绕抗癌药,这是跟我们有关系的。关于您获奖我还有一个问题,当我们看您的奖励的时候,我们发现您的学术的,对您的这种荣誉的头衔很多,比如说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美国两院的院士,还有非常基础的您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在众多可以定位您的这些坐标中,您认为最能标志你的是哪一个头衔?

  施一公:

  我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评论员:

  您认为是这一点最重要。

  施一公:

  当然是重要的。因为我的研究清华大学,我教的学生在清华大学,我自己回国最主要的目标也是在清华大学培养学生,在清华大学做研究,因为这样一个头衔,这样一个职位也是我最看中,也是最大的一个称号,其它的都是一些荣誉性的称号。

  评论员:

  好,施教授,稍后会继续跟连线。我们总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对于有国界的施一公教授来说,他把自己看成一个中国人,因此他在2008年的时候,他切断了跟美国大学所有的这种关系,应该说他把终身的荣誉教授,还有他的实验室都放到了美国,他一个人回来了,到了清华大学开展了他的事业,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继续关注。

初审编辑:张丽
责任编辑:庄媛媛

分享:
更多